谁在收藏中国?细数国外馆藏的木造像
1317次查看 0评论
还有什么比少年成名的励志故事更能打动人的呢?北京冬奥会上,一批“00后”闪耀冰雪赛场,让观众津津乐道。一些社交媒体竞相挖掘夺冠选手们“成功的背后”,不吝溢美辞藻,满屏都是“天才”“传奇”“别人家的孩子”之谓。 谷爱凌安慰发挥失误的法国选手。 因为喜爱,便多夸他或她几句,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能够站上冬奥赛场乃至领奖台的,本来就凤毛麟角,更何况他们在攀爬并最终登顶奥运巅峰的征程中,凭借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流汗、流泪、流血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值得所有的赞美! 然而,那些夺冠的奥运健儿们,却不应被“神化”,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就一夜之间把成功的他们捧上云彩去,更不能随意“黑化”,同样为了赚取流量又在下一个瞬间把失利的他们踩到泥淖中。曾创造过无数傲人战绩的足球名将梅西,曾因为罚丢了关键点球,被本国球迷嘲讽、抛弃,一度“社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运动员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存在优长缺短,拥有潮起潮落的人生轨迹。体育赛场竞争如此激烈,根本不会有人永处山巅,都会有拼尽全力却依旧与胜利擦肩而过的落寞。是高光耀眼还是抱憾而归,有时就在一瞬之间,竞技体育的残酷与魅力恰恰如此。人们不能简单地把胜负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忘记了体育的本真究竟是什么。“神化”与“黑化”,“造神”与“毁神”,都是对选手们的过度消费,甚至让“粉丝互撕”的丑剧也蔓延到体育赛场上,就更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的玷污。 所幸,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能够平和地面对比赛输赢,将关注点放在享受竞技之美、友谊之暖上,不再过于在意奖牌的得失,而是为每一个站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鼓掌。这,本身就彰显了内心的强大、文化的成熟和民族的自信。 很欣赏足球评论员贺炜在卫冕冠军西班牙队无缘世界杯小组出线后说的这段话:人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地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想,真正的成熟,应该并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北京冬奥赛场—— 那个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啃着豆包,完成了一场面向全球的“吃播”的马耳他女孩珍妮丝·斯皮特里,就展现了她最真的一面。有媒体评论得好:“对于珍妮丝来说,北京冬奥无关成绩,只有梦想——她的滑雪人生就像自己口袋里的那半个豆包,被她小心呵护。” 2月10日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中,中国选手金博洋创造自由滑个人赛季最高分。“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也登上热搜。网友评论:向挑战自我的运动员致敬!有的选手在比赛中摔倒了,网友暖心地鼓励:这有什么?我平时走路还摔呢。加油!继续努力! 让体育回归本真,带动更多人投身其中,感受精神的升华,获取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勇气与力量;同时,也让人们放轻松,看见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看见更多可爱可亲可敬的“前浪”“后浪”……这才是我们关注体育、关注竞技本身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凤凰网 |